在聚脲防腐施工中,金屬基材表面的點蝕坑是易被忽視卻危害極大的隱患。這些因電化學腐蝕形成的微小凹坑,會導致底涂無法均勻附著,聚脲涂層易出現針眼、鼓泡甚至剝離,直接縮短防護體系壽命。處理金屬基材點蝕坑需立足其“深淺不均、易藏雜質”的特點,通過系統性流程實現“坑洞修復、表面平整、附著強化”的目標,為聚脲涂層筑牢基礎。
準確評估點蝕坑狀態是科學處理的前提,關鍵在于明確“深度、密度、潔凈度”三大指標。首先采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測點蝕坑深度,區分淺坑(≤0.5mm)、中坑(0.5-2mm)與深坑(>2mm),避免統一處理導致的材料浪費或修復不徹底。同時統計點蝕密度,若單位面積內點蝕坑數量超過5個/㎡,需判斷是否存在大面積腐蝕風險。清潔度評估則通過內窺鏡觀察坑內是否殘留銹渣、油污,這些雜質會直接阻斷底涂與基材的結合,必須徹底清理。
![聚脲防腐施工中如何處理金屬基材的點蝕坑? 聚脲防腐施工中如何處理金屬基材的點蝕坑?]()
差異化修復是處理點蝕坑的關鍵,需根據坑洞深度選擇適配方案。對于淺坑,可采用機械打磨法,使用80-120目砂紙配合角磨機,以點蝕坑為中心向外擴展5cm打磨,去除表面浮銹并形成粗糙面,打磨后用無油壓縮空氣吹掃坑內粉塵。中坑需采用膩子填充,選用環氧或聚脲修補膩子,填充前用清潔劑擦拭坑洞脫脂,膩子填入后用刮板刮平,確保與基材表面齊平,固化后用240目砂紙輕磨修整。深坑則需先進行焊接修補,采用與基材同材質的焊絲補焊坑洞,焊后用角磨機磨平焊縫,再按中坑處理流程進行膩子找平,避免焊縫凸起影響涂層平整度。
底涂強化處理是銜接修復與聚脲噴涂的主要環節。修復后的基材表面需整體噴涂高附著力底涂,優先選用含磷化成分的金屬底涂,這類底涂能與金屬表面形成化學轉化膜,增強附著力。噴涂時采用“薄涂多遍”原則,一遍底涂干燥后(約1-2小時),重點檢查點蝕坑修復部位是否存在漏涂,第二遍噴涂時確保涂層均勻覆蓋,厚度控制在0.15-0.2mm,底涂固化后用附著力測試儀檢測,確保附著力達到5MPa以上方可進行聚脲噴涂。
施工后的質量管控不可忽視。聚脲噴涂時,需提高點蝕坑密集區域的噴涂壓力,將壓力提升至25-30MPa,確保涂層致密填充可能存在的微小孔隙。噴涂完成后24小時,采用無損檢測技術(如超聲波探傷)檢查點蝕坑部位涂層是否存在內部缺陷,同時進行落錘沖擊試驗,驗證涂層在修復區域的抗沖擊性能。若發現缺陷,需鏟除對應區域涂層,重新按修復流程處理后補噴聚脲。
處理金屬基材點蝕坑的關鍵邏輯是“準確識別、差異修復、強化附著”。只有根據坑洞實際狀態選擇科學方案,同時強化底涂與聚脲噴涂的協同配合,才能徹底解決點蝕坑帶來的隱患,確保聚脲防腐涂層在金屬基材上實現長期穩定的防護效能。